3月17日,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在湖北襄阳召开,这是党的十九大后新组建的农业农村部首次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据资料记载,1966年7月,国务院曾在湖北武汉召开过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史称“第一次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时隔半个多世纪,在同一个湖北,两个会议遥遥相望,是偶然巧合还是会议安排独具匠心?我们宁愿相信是前者,因为,这世界上所有的巧合在哲学意义上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前者笃定稳操胜券。
当然,两次会议处在截然不同的历史节点:五十多年前,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用五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预言十年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顺利,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热情很高,但是农机具供给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纷纷要求建立拖拉机和农机具制造工厂,用当前的热词叫做“供给侧”发生了结构性矛盾,建新厂、扩规模,批准还是不批准?这是一个问题。于是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对策。半个多世纪后,经过农村改革和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样貌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农机第一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超过10亿千瓦的农机总动力,上万亿的农机总资产值,67%的农机综合作业水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庞大的体量已经担当了农业生产的大半个江山。
然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一个事物经过了长期发展变化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所面对的问题依然是不平衡和不充分,症结所在依然是供给侧!农机具供给、农机作业服务供给、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供给、农机化发展体制和政策供给等等不足,农机化发展中的那些堵点、难点、痛点,似乎比半个世纪前毫不逊色。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历史地落在农机人的肩上。
值得庆幸的是,农业机械化事业一直受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从毛泽东同志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殷切厚望,贯穿了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2018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则在新定位的基础上,精要地概括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目标、政策措施,绘就了“两全两高”(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宏伟蓝图。现在可以这样说,从宏观的角度看,农业机械化发展供给侧改革已经有了既定的战略、清晰的思路、体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证。
落实好国务院42号文件,对于农机部门说来是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次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实际上就是一次贯彻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的动员会、宣传会、部署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落实好国务院文件的起步之年。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推动国务院文件落实落地为主线,“面对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找准新定位,成就新作为”。是的,机遇从来与挑战并存,奋斗才会有所作为。“下面,就该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的代表如是说。
我们需要保持对中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信心和追求理想的毅力。回顾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几乎从零起步到今天形成的庞大规模,几代农机人为此付出了宝贵的奉献和艰辛的努力,其中不乏曲折、挫折,职能的调调整整、机构的分分合合,人员的进进出出,经历的苦难辉煌内心自知,难于言表。正是这些磨砺,造就了农机人坚忍的性格和顽强的作风。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和系统的政治优势。在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进程中,发扬这个优势,既是战胜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的法宝,也是对我们的新的考验。
我们需要让更多的部门和资源加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有媒体观察到,这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吸收了更多体系内和体系外的代表参加,是会议的一个亮点。特别是来自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代表和外部门代表,带来了一线工作成功的经验和外部力量的支持。是的,从供给侧看,很多要素,例如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创造“宜机化”条件供给、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的融合等等,已经超出甚至有的完全超出了农机部门驾驭的界限,打破部门壁垒,弥补自身局限,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已经是成事之基,创新之源。
或许我们还需要耐心。我们的历史责任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回顾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农业机械化历程,有成绩,也有教训。然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在我国国情的制约下,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推进农业机械化切忌盲目冒进,不可急于求成。既然农业机械化与共和国的成长同步,不妨作百年之期。只要我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